譯者説明:這是篇不容易讀的小説,尤其是開頭部分,正如文中所寫,涉及了一些陰暗面。有些內容大概會令你感到壓抑難過。也正因此我才將本該是“後記”的感想提到前面來寫,只是真誠的希望大家一定耐心讀完此文,這部小説的可貴之處直到仔細讀完最後一句話才能真正體現出來。
這部小説大概可算是我讀的最早的slash,而在讀完其他數百篇slash之後,重讀這部小説仍然令我感動莫名。Xanthe是個出色的作者,她的情節構思和描寫極具感染力。國內的讀者可能比較熟悉她的《24/7》。而就我個人感覺,更加喜愛她那些非BDSM或訓誡小説。她筆下的
莫德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有着不同的動人面貌。我每讀一次這篇文,都會不禁為
莫德那強烈而深摯的情感所震撼。Xanthe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受難靈魂的真實樣子。人就像一面可以反射愛和恨的鏡子。當他承受了劇痛時,會把那痛苦加倍,一半留在自己的映相中,一半反射給其他人。而這苦痛是怎樣被施加給他的,他也只知道怎樣反射出去。
莫德正是陷在了這樣的困境中,他分不清愛與憤怒,他恨自己以『傷害』的方式去愛別人,但那卻是他所知的唯一的一種愛。
此文的精神主角除了
莫德,還有
彼德。
彼德是個同樣從地獄裏走過來的受害者。他所遭遇的不幸也許已達到文明社會醜惡的極致。他是個有着31歲外殼的9歲孩子,茫然無措地尋找法庭無法給予他的公正。從犯罪心理學角度講,綁架人質者也會成為被綁架者的人質。而
彼德所處的境況更為複雜,他成了一個三重人質:被綁者的人質、自己過去回憶的人質、和被執法者重重包圍的人質。他下意識的想要尋找別人的幫助,和那些被他所綁之人一樣,希望有人能救他脱離苦難。在艱難的談判過程中,他和
莫德兩人的內心在相互印證。
莫德一步步地將
彼德人格里那個無辜的孩子引出表面,卻在最後極具悲劇性的功虧一簣。於是乎
莫德認為自己殺死了一個孩子。在看到
彼德倒地死去的時候,他也看見了絕望的自己的下場。
但這篇文並不是悲劇,Xanthe最終給了我們所期待的一切。雖然
莫德沒能將
彼德從人質局面中解救出來,但
斯金納最終救了絕望的
莫德。
斯金納在此文中仍是承擔、接納和容忍
莫德的所有的人。他引導
莫德走出了過去的陰影,將他所理解的温柔包容的愛情烙刻在
莫德受傷的靈魂中。